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委立足區域文旅農林商體融合發展戰略,堅持“學風的一半在田野”育人理念,將農業生產作為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載體,深挖門頭溝獨有的綠水青山與原野沃土資源庫、問題庫、案例庫,將其作為開展農業勞動教育的天然教學素材,切實推動了學生勞動實踐深入開展。
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亦是健全人格、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多部重磅文件的指導下,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整體謀劃,中小學積極行動,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廣大中小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喜看稻菽千重浪,走進工廠車間驚嘆中國“智造”,進入社區收獲服務他人的快樂,在勞動中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已成為他們人生中的重要一課。
然而,在勞動教育取得成效的背后,我們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存在勞動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缺少經費開展勞動、缺少專業教師指導等問題。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熱情雖高,卻時常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勞動場所、勞動工具不足等導致勞動教育難以常態化開展,由此引發的消極情緒對勞動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必須盡快妥善加以解決。
解決勞動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僅僅靠中小學單打獨斗還遠遠不夠。以區域為單位因地制宜、整體設計、統籌兼顧,探索出符合本地區特點的勞動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拓展勞動教育資源,如此才能讓更多學生享有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但要注意的是,拓展勞動教育資源不是一味地搞重復建設,新建基地、場館、功能室,而應注重在探索開放共享機制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現有的場所設施,共建共用課程,提高優質資源的使用率。
不同學校因其所處區位、辦學發展歷程不同,擁有的勞動教育資源不同,有的學校擅長傳統工藝,有的學校關注農業生產,有的學校深耕志愿服務。區域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促進區域內不同學校之間的互幫互助、優勢互補,以建立聯盟、手拉手等方式推動課程、場地、設施的共享共建,讓優質的勞動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學生。同時,增進區域內職業院校與普通中小學校之間的互動交流,引導職業院校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實習場所、設施設備,設計適合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活動,助力中小學校開展專業性較強、面向職業發展的勞動實踐。
在促進教育系統內部勞動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基礎上,區域教育行政部門還要打破學校和社會機構之間合作的政策壁壘,多種方式暢通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合作渠道,滿足學校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需求。成都市金牛區教育局以學生勞動教育聯盟為載體,搭建中小學、高校科研團隊、企事業單位勞動教育互動交流平臺,將工廠、企業、農場等作為勞動實踐場所,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必要支持。相對而言,企事業單位對勞動教育的內涵要求不夠了解,勞動實踐組織實施水平不高。對此,區域教育行政部門要促進中小學校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溝通交流,共同策劃設計勞動教育活動。江蘇省常州市教育局就探索了以結對共建的方式推動學校與基地聯動,整合基地的資源優勢與學校的課程研發優勢,保證了學生勞動實踐課程的質量。
諸多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的實踐表明,建立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是當前推動勞動教育持續深入開展的重要抓手。只有讓優質資源“用起來”“火起來”,讓更多的學生親歷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激發勞動熱情,勞動教育優質發展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國教育裝備網-正文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資訊 - 教育評論
整合區域資源提升勞動育人成效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