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路徑
http://www.dtrtvu.com2025年04月16日 11:08教育裝備網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為鍛造高素質農業創新創業人才隊伍,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浙江省于2015年在全國率先提出“農創客”概念。十年來,浙江高校在培養高素質“農創客”人才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科創融通、產創融合的創業人才培養新路徑。
構建科研反哺教育的創新生態
“農創客”特指年齡45周歲以下,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在農業農村領域扎根創業、勇于創新的青年人才。該概念提出以來,浙江省持續強化政策引領:2017年,將“農創客”作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寫入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出臺《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加快農創客培育發展的意見》;2021年,啟動實施“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現已累計培育“農創客”超8.4萬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作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引領者,“農創客”兼具前沿農業科技應用能力與敏銳的創新意識。
近年來,浙江高校始終將科學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追求科創融通。科研過程和教育過程的交匯融合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是實現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必經之路。科研與教育之間存在天然的共性和共同追求:一是共同的知識屬性。科研推動知識生產與創新,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傳授、運用知識,通過教學相長,產出新知識。二是共同的創新訴求。產出原創性成果是科研活動最重要的價值訴求,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教育活動最重要的價值追求。三是共同的實施要素,包括實施主體、實施要件、實施條件。
高校要充分發揮科研育人潛能,在理念、舉措上不斷推進科研方向對接人才培養、科研流程與教育環節交互、科研方法融入育人模式。通過加強科教融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路、創新能力,夯實科創融通的根基,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源頭活水。
鍛造產業需求導向的實踐育人鏈
高校要建立“科學—技術—工程”遞進式科研范式,促進創業人才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有效融通,從而破解傳統科研與人才培養脫節難題。當前,大量文獻式、驗證式、論文式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型、應用型、能力型的人才培養需求漸行漸遠。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科研轉型指明了方向,高校應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研究;要構建“問題導向、項目驅動”的育人模式,通過導師制、項目制、團隊制、積分制等形式,將研究平臺、科研項目、實際課題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形成科創融通范式,讓學生在遞進式科研實踐中培育創新素質。
創業人才的創業興趣、意識和能力來源于“做中創”。“農創客”正是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牽引和產業實踐的錘煉下,成為農業領域的創業人才隊伍。因此,高校要通過建立契合產業領域、產業過程的知識應用型育人系統,促進產業過程和教學安排、知識需要與知識應用相統一,以破解產業領域、產業過程和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難題。
此外,創業教育還需要載體和對象,以通過“做中創”培養創業人才。而具體產業需求和產業過程正是最有效的創業教育載體,也是最恰當的“做中創”對象。高校要根據產業需求和專業領域,以產業工程、項目為導向,剖析具體產業過程,提煉其工作任務和專業知識,打破學科壁壘,確定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梳理產業過程中的實際需求,運用教育規律,沿著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應用路徑排列課程次序,將行動領域的工作任務和過程轉化為學習領域的程序化內容,摒棄知識的學科性儲存思維,建立知識面向產業實際過程的課程連接結構,奠定創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基礎。學生在模擬產業過程中應用已有知識,有序連接和運用多學科相關知識,產生新知識。基于產業過程的知識應用型育人系統,為產創融合以及激發創業人才的創業意識、創業思路、創業能力奠定了產業領域的有效知識體系。
構建“真做真創”的素質養成體系
創業能力培養始于行動、源于實踐。當前,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還存在動手、“真做”、真實踐的體制機制缺失和條件能力不足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對教育過程中的行動導向、“真做”不重視。二是“真做”的方法、路徑、模式未能有效建立。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校要從重視知識學習的育人系統轉向能力提升的塑造系統建設,構建“真做”的體制機制,組建指導“真做”的教師和產業導師隊伍,引導學生和教師面向產業解決現實問題。同時,創設“真做”場景,聚焦具體產業,凝練產創融合的具體項目,進入產業現場,以項目、產品為核心,以學生、教師、產業導師為組織單元,真景真題,理實一體,將“真做”及其思維貫穿產創融合始終,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
(作者系浙江省高校助力鄉村振興聯盟理事長、嘉興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