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如何做到“全學段貫通”
http://www.dtrtvu.com2025年03月31日 11:02教育裝備網
統籌學前至高等教育全學段銜接,推動特殊學生各階段教育有機協調發展,是改變殘疾兒童少年命運、讓他們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石。長期以來,我國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入園率低,高中階段以上教育缺失,特殊教育體系不健全,殘疾兒童少年公平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權利沒有得到充分保障,與教育強國目標尚有較大差距。隨著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化和均衡化發展的推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作為一種創新模式,成為我國特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全球融合教育迅速發展、國際特殊教育學校數量逐步減少的背景下,我國為何要倡導建設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政策在落地過程中應關注哪些關鍵問題?
1
“全學段貫通”是國際上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
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體現了“全學段貫通”的教育理念。國際經驗表明,構建覆蓋學前至職業教育的“全學段”特殊教育體系是各國保障殘疾學生受教育權利并促進社會融入的核心策略。據了解,美國《殘疾人教育法》構建了“0至21歲”的連續型特殊教育支持體系,針對0—3歲殘疾幼兒進行早期干預,為3—21歲殘疾學生提供系統支持。英國教育部推行“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協同整合教育、健康及社會福利服務,為0—25歲特殊兒童和青少年提供連貫的支持。德國建立了一套從小學、初中到職業教育的完整特殊教育體系,中學畢業后,殘疾學生可進入特殊職業教育學校接受工作培訓。
從亞洲范圍來看,日本《學校教育法》明確規定特別支援學校覆蓋幼兒園至高中并可延伸至18歲后的職業訓練階段。韓國《特殊教育法》將特殊教育義務年限延長至15年(3—17歲),并為未滿3歲的殘疾幼兒及高中后特殊教育學校專科學生提供免費教育。我國推進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是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完善中國特色特殊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
2
“全學段銜接”是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連續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均強調,我國特殊教育體系需要向學前教育及職業教育、高中教育兩頭延伸。從現實需求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特殊教育重點工作是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學前教育覆蓋率低,高中及職業教育資源匱乏,呈“中間大、兩頭小”的紡錘形格局。據統計,我國0—6歲殘疾幼兒總數約為167萬,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僅約為20%。2022年全國所有中等職業學校在校殘疾學生僅為19014人,初中階段殘疾畢業生進入高中比例僅為2.9%。因此,亟需建設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以推進學前到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均衡發展,建設高質量特殊教育體系。
此外,在全球融合教育改革深化、部分發達國家關停特殊教育學校的背景下,我國基于本土需求推進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是一種實用性與漸進性的融合教育發展路徑。在我國,融合教育發展緩慢,特殊教育學校不是融合教育的對立面,而是其支撐,承擔專業引領、資源整合與支持職能,為普通學校提供專業賦能。
3
“十五年一貫制”有利于提升特殊學生職業發展能力
《“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促進殘疾兒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努力使殘疾兒童青少年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發展職業教育是殘疾兒童青少年走向社會的“出口”,是促進個體社會融入與經濟獨立的關鍵。當前,我國殘疾人高中及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較小、層次低,以初中為主,職業高中數量少,2022年,初中階段殘疾畢業生進入高中比例僅為2.9%。
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以職業就業與生涯規劃為核心導向,將職業能力培養從短期技能訓練拓展為貫穿個體成長全過程的長期塑造,可切實提升殘疾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融入能力。殘疾學生在勞動中實現自尊、自信和生命價值的升華,才能真正在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一過程有助于改變社會對殘疾群體的刻板印象,推動其從被動接受社會救濟向獨立生活、貢獻社會轉變,真正成為“有尊嚴的勞動者”。
4
從四方面推進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建設
一是完善支持保障體系,構建協同治理。首先,在國家層面應建立統一而明確的政策保障體系,闡明十五年一貫制學校的建設定位與實施路徑,并依據《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進一步制定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及職業教育的學段標準。其次,應整合中央與地方、專項與一般經費,構建多層次、持續性的財政支持體系,同時推動教育、衛生、民政、人社等多部門政策協同聯動。學前階段,應重點落實由醫療、康復及殘聯聯合推進的早期醫療保健、康復訓練、專業支持和教育服務;義務教育階段,需構建家庭、社區與學校三位一體的支持網絡,充分發揮殘聯、社團及公益資源的作用。高中及職業教育階段,依托企業、社區和職業規劃服務等資源,強化職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銜接,為特殊學生未來就業和社會融入提供全方位的支撐。
二是科學布局優化結構,推動均衡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的任務涉及學段貫通、資源整合、政策協調等問題,推進過程中需要科學布局,優化結構,采取“試點先行、梯度推進”的策略。
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可依托現有特殊教育學校優先開展試點,重點探索十五年一貫制的管理模式、課程體系及跨學段銜接模式,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成熟模式。西部及偏遠地區長期面臨特殊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機構分布不均、師資短缺等現實挑戰。應優先在這些地區的重點省份選取區域試點學校,通過改建、擴建等方式逐步推進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發揮試點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遠程教育、巡回指導、資源共享等方式,為周邊地區提供專業支持,打破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壁壘。
三是構建科學課程體系,支持轉銜過渡。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應建立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或職業教育)的縱向銜接的融通課程體系;推動跨學科融合,將康復訓練、心理支持、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和職業技能訓練納入課程體系,使教育、康復和社會適應形成有機統一;建立個性化轉銜服務體系,在關鍵學段過渡期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和評估支持,幫助特殊兒童順利適應不同階段的學習環境。
四是提升數字化賦能水平,優化資源配置。依托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構建特殊教育信息平臺,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建立覆蓋全學段的特殊兒童成長檔案,精準記錄其學習、康復和發展軌跡,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遠程康復訓練和實時學情監測。同時,依托數字化技術,推動十五年一貫制學校與區域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深度聯動,提升在線教學、遠程康復、個別化干預的可及性,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可通過數字化手段彌補資源短缺,確保優質特殊教育資源的持續供給。要進一步發揮信息技術在優化教育、康復與社會支持體系整合中的作用,使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統籌普通學校、康復機構、社區支持中心等多方資源,推動特殊教育、康復與社會服務的高效銜接,提升特殊教育體系的整體效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鄧猛系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張瑤系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生。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機制與路徑研究”[2023ZGL001]的成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